读书随笔 2024年09月12日
0 收藏 0 点赞 541 浏览 1387 个字

这几年来我大量阅读,包括2020年花了一年时间读人物传记,起因都是读了《穷查理宝典》之后的决定,尤其读到了这段话:

我觉得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和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读书就是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于是花了大量时间读书,有一段时间甚至把早上宝贵的5-7点这段不轻易被打扰的时间用来阅读。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穷查理宝典》当枕边书,久不久拿出来翻一翻,还同时买了三本放在不同的地方,随时阅读

这本书里的演讲辞和文章,是查理·芒格在不同时期,面向不同对象分散发表的,观点不易串成系统,你读起来可能有点零散。

可是每一段话包含的信息密度极大,你若有耐心去挖掘其中隐藏的智慧,一定让自己受益无穷。

说回跟已逝的伟人交朋友,池田大作在《希望对话:给21世纪的青少年》一书里也提到,读书虽然可以让你结交到一生的「心灵朋友」,但最好和已过世的伟大文豪「交谈」,这样便可以接触成百上千位伟人的一生,而且与伟人们对话,没有时空的限制。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当代大师们的耳提面授,更不用说向已故的伟大人物当面学习了。

可是通过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和书籍,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你便不必担心会吃活人的闭门羹,也不用担心导师的教学质量问题。

其实芒格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即多读已不在世的伟人的作品,也就是要多读死人书。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已经死去的伟人的书还能流传,说明它的内容是经典的,否则必定无法逃脱时间的公正筛选。

你看在这个印刷高度发达的年代,光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有40万本,我们早已没有精力去辨别有用的书籍了,只能读已过世的伟人的书来节省筛选的时间。

之前我还有一个偏激的观点:不读还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理由很简单,抛开意识形态方面不说,在短期内被吹捧起来的大多是毫无思想、拾人牙慧和迎合市场的庸俗之作。

读书,就是跟已逝的伟人交朋友

我们回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时就发现,眼界更高的多是学术贯通中西的大师,比如林语堂先生,其文学作品涉及到西方的种种是一些国内大师所未提及的,即使是同时代的郁达夫、冰心和茅盾等大师也有所不及。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当然,外国也有垃圾书,辨别的原则还是芒格所建议的,多读已逝的伟人的书。

可是真正用心去读伟人著作的人却不太多,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所谓的头部账号,推荐多是肤浅的鸡汤,还有主推青年作家的书。

这让年轻一代以为文学作品的天花板是韩寒、郭敬明,而好文章是一个抄一个的炮制出来的十万加文章,是十分可悲的。

虽然我坚持读有用的书,算比较功利,但不是乱读,也知道哪些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心中有一个选书的标准。

其中一个就是跟随已逝的伟人学习,就像查理·芒格说的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么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

其实,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为人处事、还是建功立业,每一个领域的「已逝的伟人」都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他们除了能保证你不会犯大错,还确保你得到更好的教育,指引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推荐阅读
2025-04-01

  当别人问起该读什么书时,我一般是认真地选一两本书给他,以报答他对我的信任。 可是有一…

630
2025-03-13

  看过电视剧《大染坊》,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说的是有三种人不能读书: 钻到书里…

402
2025-02-27

  这两个月以来,有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你平时是怎么选书的?」 我虽然都回复了,但说…

49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