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参加各种读书社群活动了,也很少群聊,不过仍有不少书友热心推荐他们买到的好书,我自然心存感激。
不可否认,他们买到的书豆瓣评分都在9.0以上,其中大部分书还是某些领域中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绕不过去的经典。
看得出来,书友们都有极高的阅读品位,也懂得一本一本地买到了某本书的最佳版本,他们家里几大书柜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书,让人无比羡慕。
我也曾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可后来我发现自己虽然读书不少,任何话题都可以参与进去说上一两句,偶尔还金句频出,但都是零散地读书,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般都是读到哪算哪。
你也许认为这样买书也没什么问题。当然有问题,因为买书不是看到别人推荐就一本一本买,而是按照主题一箱一箱去买。
比如我读《人间词话》,若只买一本简略注释本,就很难读懂它,甚至连书名中的「人间」二字都不知为何意,更不说理解了。
我得把《人间词话》十几本相关书籍一大箱买来,从《<人间词话>的哲学基础》读起,了解王国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来源于叔本华哲学、康德主要著作、柏拉图哲学和印度婆罗门宗教思想后,又得一箱一箱去买。
接着不管读苏缨的《人间词话精读》、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还是其他人的汇编汇校汇评本,都是一个大工程。
在我买来的这一箱《人间词话》相关书籍里,有经典讲评本,也有粗制滥造的差书,只有把一个主题的书都买来了,才有了对比。
记得以前有一位博主说过:「好书与好书会相互竞争,比如一口气买 20 本网络科学的好书,怎么也明白网络科学的体系了。」
而好书与差书也产生竞争,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好书,你也知道差书差在哪里,如果你不是一箱一箱地买,而只是零散地看到好书就一本一本买,你是看不出来的。
当然,我只是以读《人间词话》为例,并不代表我选出的书是齐全的。
我的意思是买书不能只单单买一本简略版来读,而是集各家研究的成果。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受到某一个人观点的影响,可也让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生出自己的理解,毕竟你不太可能凭空就读懂一本书,并提出有依据的深刻见解。
当你买齐了同一主题的书,就知道自己先前读的书是多么零散,也不可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即使跟他人交流起来也无法深入。
你看,你经常听到的别人张口就来的所谓知识体系,是这么来的。
如果你买书只是选择某个领域里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而对其他相关书籍视而不见,就跟你平时读某一本书的删减本没有区别了。
单本书再优秀再经典,它终究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法与周围的知识串联起来。
虽然为了读懂一本书或者精读某一个专题,如此大量买书来读相对辛苦和繁琐,但是对于拓展一个人的知识边界无疑是最有用的。
近现代文献学家李笠在《三订国学用书撰要》中说过:「读书欲成名家,最忌读节本、删本书籍。明代士大夫,最好节删古籍,所以其时学术亦萎靡不振;清代朴学所以大放异彩者,全从烦琐中得来也。」
他说的无非是多下笨功夫读书,不要偏食,不要为了图方便去找节本和删本来读。
这跟我们大部分人不愿花时间读书,而投机取巧去听书一样,不管别人讲出来的是精华还是残渣,一样吸收,非常有害。
所以说,你在买书时不要因为别人都说好就买,也没有必要看到好书就迫不及待地一本一本零散买回来,而是确定好阅读主题之后,把相关书籍一箱一箱买回来。
若条件不允许,你就陆续把同一主题的书一本本买来,而不是买不相干的书,即使这些书评分再高再经典,你也没有必要去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