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信奉这句古话:「书非借不能读也!」除了经常买书之外,我还在深圳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每次去图书馆都借满20本。
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个月到期前在网上续借,可以再延长一个月。可我很少续借,因为借来的20本书没几天就看完了。
你别误会,我可没有用所谓的速读法,也没有吹嘘自己多会读书,而是这些书不值得认真去读,只是快速地翻过一遍而已。
在大量地借书还书之后才发现,原来借来的书我没有认真读完过。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一样,于是就问了几个平时喜欢读书的朋友。
他们有的在图书馆借过几次书,有的经常借,但都说从不认真读,他们更愿意读自己买的书,或者直接读电子书。
其实我说这个话题,并非去深究借书好不好,而是在「认真读」这个层面上,该不该借书来读。我的建议是,不要借书来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之间,还是有一些生分的,毕竟那不是你的书,自然不能在书里划或写批注,你能做的只有用眼睛看一遍,不太可能看两遍以上。
如此阅读是没多大收获的,只给你一种「我又读完了一本书」的满足感罢了。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满足这份虚荣心,而是为了求知。
除非你在不能随便写批注的情况下,用本子或卡片随时记录读书心得,用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消化一本书,才有所收获。一旦有不懂的地方,你就重读,继续记笔记、写读书卡片,认真读透一本书。
可是这种做法一般人很难做到。我虽做到了,但读了两三本就坚持不下去了。原因不是读书方法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因为我边读边写笔记,写了满满的一小本,可在把书还给图书馆时突然产生一种与好书「分手」的失落感,尽管我还能续借,还回去了还能再借回来。
后来,只要我认为值得花时间重读写笔记的书,就全部买回来。好在这类书不多,一年大概买二十本,其他不值得重读的书,我就读电子书或者去图书馆借。
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就不再从头到尾认真读完,而是带着某个问题或目的略读,读到有用的章节时才有选择地精读那一章。
因此借来的书,只做某个主题阅读参考书,并非精读对象,如此一来就不会认真读完。借来的书不认真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在书里写写划划,折页,标记,夹卡片……
读书时少了这么多动作,阅读的快感自然大打折扣,这是读书时保持书本整洁干净的人无法理解的。
另外,如果你有藏书的习惯,在借到好书时也想拥有一本,就想方设法买来,不至于在归还之后想读不得不续借或重新借阅。
当你买书越来越多了,就开始对借来的书没有了依赖感,更不会用心去读,而是优先认真读完手上的书。而买书来读,除了读得更认真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即使你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读完,只是把书架或电子阅读器塞满对你也有好处。」
这是由36氪编译了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西蒙斯的一篇文章《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那是因为你方法不对》中的一个观点。虽然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不苟同,但西蒙斯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在理。
当然,这句话说的还是买书人的心态,而不是说借书人。因为借来的书即使没有读完也要归还,塞满书架并不现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图书馆借书或向别人借书来读的大有人在,毕竟有些绝版书根本买不到只能借阅,还有住在图书馆边上且不喜欢买书的人,借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类人一定读得更加认真,不能一刀切。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借来的书极少认真去读,它跟一本书是否经典无关,而是和一个读书人的心态有关。
再说与在其他娱乐上的消费相比,买书的花费算是很少很少了,遇到好书能买就买吧,不要冲动买书就好。
所以,我不建议你借书来读,有条件还是多买几本好书。你若能认真读完其中的两三本便物超所值了,毕竟买书来读是最便宜的自我提升方式。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