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他在读《论语》时看到孔子用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最后归结为两个字:心安。
说咱们做子女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心安。当然了,也让父母感到心安,这是孝心。
后来我读到了《论语》的子夏问孝,孔子是这样说的:「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让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享受,这就是孝吗?侍奉父母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
了王阳明这里,对孝心的解释更进一步,毕竟「色难」之中,也可能包含着子女的私欲,并非纯粹的孝心,别有用心的和颜悦色都是假的。
在读《传习录·徐爱录》时,我读到这样一句话:「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这是徐爱问到事父一事是否讲求时,王阳明回答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用树木来作比喻,孝敬的心是根,尽孝的行为是枝叶。
言外之意是,当我们孝顺父母时,先有无私的孝心,再去做力所能及的行为,而不是反过来想方设法去尽孝,却怀着各种私欲。
正如王阳明接下去说的:「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王阳明用这个比喻来解释心即理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只要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却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大部分人不懂得如何尽孝。
其实只要明白了什么是无私的孝心,也就懂得了它才是最大的孝。顾名思义,无私的孝心即一个人在父母面前尽孝心时,不能有丝毫的私欲杂念,只有心无人欲才「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
一旦有了私心人欲,一个人即使为父母准备再多的锦衣玉食也不够孝顺,或者说只是树木的枝叶而已。
我们村里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老伴去世后,她就由住在镇上的三个儿子轮流照顾,而嫁给县里某银行行长的小女儿则很少回来看望她,平时只是多寄一些钱让三个哥哥多买好吃的东西给母亲吃。
由于小女婿有钱有势,这三兄弟都想在照顾母亲时卖力一些,好让小妹和小妹夫看到,有可能照顾到自己子女眼下的就业问题。
于是这三兄弟在轮流照顾母亲时都费尽心思,即使给母亲喂饭、换衣服时都用手机拍成视频,发到亲友群内,好让别人都看到,还不忘提醒小妹夫。
不可否认,这三兄弟确实在尽孝时做了许多事情,甚至还相互较劲谁对母亲更好。可是他们在付出孝心时却夹杂着私欲,即为了巴结位高权重的小妹夫,照顾母亲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只是一桩生意,一个筹码而已。
母亲在他们眼里更像是一个工具,他们根本理解不了孟子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是什么意思。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这种孝心只是树木的枝叶而已,无论尽孝时多么卖力,给父母买多少锦衣玉食都是不重要的。
而无私的孝心不同,它可以让父母感到儿女诚孝之心,真正做到《礼记·内则》里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孝养父母不能违背他们的心意,且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孔子说的「色难」,和《礼记》这句是同一个意思。
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份无私的孝心,借用《礼记·祭义》里的话来定义是:「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即一个人对父母怀有深深的孝顺,他的心中就有和气且表现在脸上,整个人也就变得委婉柔顺了。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汉文帝刘恒在母亲薄姬卧病三年,他每日都给母亲尝药喂药,完全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因为在刘恒眼里,不管自己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还是沿街乞讨的乞丐,都是母亲的儿子,在照顾母亲时只有孝心,没有私心。
试想,刘恒作为一个完全可以予取予求的皇帝,他还能有什么私心?正因为如此,后来才作诗颂之:「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可见刘恒的尽孝之心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是无私的孝心还是有目的地尽孝,都是一个人孝顺父母的表现,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就如王阳明在回答徐爱说的:「只是有个头脑」,即分清主次。
当然,父母也许不关心子女在照顾时怀有什么目的,只要不让他们挨饿受冻就够了,再说他们也管不着。至于孝心里是否藏有私欲,就是子女的问题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