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2024年10月14日
0 收藏 0 点赞 712 浏览 1255 个字

推荐一本解读唐诗非常有趣的书

推荐一本解读唐诗非常有趣的书

 

我读过不少解读唐诗的书,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宇文所安的《追忆》、《迷楼》、《盛唐诗》和熊逸的《人生四时,唐诗九味》。

后来我读到了女神欧丽娟的《唐诗可以这样读》,才发现她的解读给人的感觉更加舒服,读着读着容易产生一种代入感。

这种因阅读而产生的感性,恰恰是唐诗带给人最美的享受,也像熊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唐诗和佛学正好分别代表着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的极致。」

在这本《唐诗可以这样读》里,作者写了六位诗人: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而她解读的诗歌,则是六位诗人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杂诗》、《清平调词三首》、 《月夜》、《琵琶行》和《锦瑟》。

我们来看看王维的《杂诗》。

其实这首诗几乎每个人都会背,因为它曾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虽然这首《杂诗》,我们就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却不太明白它是什么意思,长大之后再读,好像也读不出什么感觉来,于是就认为它不过是一首平平无奇的小诗。不过当你读到了欧丽娟的这本《唐诗可以这样读》,就知道王维这首诗的伟大,怪不得它能流传上千年。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不过王维在见到乡人的那一刻,没有热情地寒暄,没有过多地问父老乡亲们过得好不好,自己的家人是否安康。而是像无情之人一般,询问自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如此微小之事,让人难以捉摸。

欧丽娟在书里说这是「从微物观情」的写法,更自然地写出诗人关切的心理。因为在王维对故乡之事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只能小心翼翼地询问乡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让自己有心理缓冲的空间。

推荐一本解读唐诗非常有趣的书

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害怕问到最关心的事时得到深受打击的答案,反而更加不知所措。

如果王维一看到乡人就像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里一样追问十几个问题,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做作,好像用刻意发问来显示自己对故乡事的关切一样的虚伪。而王维在很想问更多却忐忑不安地问了一句「寒梅著花未?」反而更加合理。

就像一个人离家多年且毫无音讯的情况下,有一天突然见到故乡之人,他第一句话通常不是问对方家中父母兄弟可安好,而是问其他对彼此而言更安全的小话题。

不管先问家乡有什么变化,还是儿时的玩伴现在何处,都是一种小心翼翼地过度,他内心最关心的还是家人的情况。可是他又不确定家人是否都健在,害怕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听到不幸的消息。

即使真有不幸的消息,也在自己慢慢调整好心态,并做好最坏打算的准备之后才敢触及该话题。在此之前,不管问「家乡有没有电」还是「你是否记得一起玩泥巴的小明」,都是一种临场的试探性发问,目的是为了问更关切的问题做铺垫。

因此,王维的这首短时看似平平淡淡,却可以在千百年来打动无数人心,与诗句是否押韵、易读、优美无关,而是道出了人心理的共性:「近乡情更怯」

你看,这样解读唐诗是不是很有趣?在这本《唐诗可以这样读》中到处是类似的解读。其实不管是作者的一己之见,还是道出了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都是唐诗的一种读法。

而这种读唐诗的方式,跟我们从小到大养成的背诗习惯完全不同,这无疑给我们读唐诗开了另外一扇窗。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推荐阅读
2024-11-19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特别喜欢各种干货,比如读书笔记干货,PPT美化干货,…

893
2024-11-14

  我写过两篇关于写作的书单文章:《读完这4本,其他关于写作的书就不必读了》和《读了这3本…

641
2024-10-29

  在你印象里,是不是有人提到李笑来这个名字,就闻到一股迎面扑来的「鸡汤」味? 他的这本…

78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