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一时起,我就对历史课抱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走上学术之路,心里还是挺遗憾的。所以,平时便读一些大师们教人如何治史做学问的闲书,聊以自慰。
这类治学经验方面的闲书,主要有周勋初的《艰辛与欢乐相随》,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张光直的《考古人类学随笔》和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等。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我完整读了两遍,平时偶尔还会拿起来翻一翻。我发现它不只是一本治学经验指导书,还能从中读到了不少读书和写作的好建议。
每当我写作遇到瓶颈时,不是去翻阅书架上的一百多本写作类书籍,而是重读《治史三书》来提气。其实它讲的不是文章作法,而是写作心法。
我就从本书中总结了关于写作的四个方面。
1、写作是为了会更好地阅读
斯蒂芬·金在他的回忆录《写作这回事》中提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他说:「一个不读书讨厌读书的人,居然也有心去搞写作,并且还幻想有读者会喜欢自己的作品,这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可见,一个不读书却想写好文章的人无疑是异想天开的,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是读书了才写作,而是为了写作去读书。这两者恰好是相反的。
如果你认为读书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写出好文章,这种想法就错了。因为你只读书不动笔的话,即使读了上千本书也写不出好文章。换句话说,你读的书再多也仅仅停留在思维碎片上,读书越多则积累的碎片知识就越多,它无法自然形成有价值的文章。
而为了写作主动去读书就不一样了。严耕望在《治史三书》里写道:「写作是最精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也是问题研究进程中最严肃的最后阶段,非写作成文,不能视为研究终结。」
这意味着你不写作,就不能严密的思考,读书时也不够精准地选择正确的书来读,导致了你平时的阅读是低效的。
假设你为了写成一篇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就不能凭空去写,而是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书籍才能深入思考,如历史上大师们谈如何写作的书,都值得认真阅读。
如此一来,你的阅读是为了写作服务的,这时你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去读哪些书才能写好这篇文章。这种为了写作而读书的方法才是精准的,也促进了你更严密的思考。
2、写作不能中断
当你开始写作之后,就不要轻易停止,否则中断太久了便再难动笔。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平时除了工作就是闷头写作。可是后来因为报名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线下课程,写作就被迫中断了。
当课程结束,我接着写未写完的稿件时,却不知从何写起了。即使勉强接着写下去也感到生硬,连重读之前写的前半部分文章也生疏了起来。
那几天,我只能逼迫自己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写作,花了一周才找到之前的写作状态。
此时我才深刻领悟到严耕望在本书中说的「得常常写作,搁笔太久,再从事写作,有时也会感到下笔凝滞。」
像严耕望先生这样写作经验十分丰富的前辈,尚为中断写作而下笔凝滞,更别说我等业余写作者了。因此,你一旦开始写了就不要停下来,即使像例行公事般写日记,也不能让写作中断,正所谓「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
写作也是如此,中断意味着从头再来。不少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写作,一来是本身不够热爱,二来是写作被中断过。
倘若不够热爱写作,即使你每天给自己不停地打鸡血也无济于事;而被中断这件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你不能找借口经常中断,否则就磨灭了写作的激情,是非常可惜的。
3、写作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其实写作也要趁早,恰巧张爱玲是通过写作成名的。当然出不出名只是一种结果,前提还得尽早写作,不然你就有可能一辈子不写了,毕竟像59岁才开始写《鲁滨逊漂流记》的丹尼尔·笛福和晚年才写《永州旧事》的作家李茵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严耕望在《治史三书》里说的更耐人寻味:「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
虽然读到这句话时我也不太相信,但是看到身边不少例子就慢慢相信了,因为你到了中年还没有写作的习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压已经由不得你培养写作兴趣了。
倘若你早早习惯了写作,即使遭受了生活的巨大压力也不会丢弃,反而把它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去对抗生活的压力。
这时,哪怕写作不能让你功成名就,也能成为你的心灵伴侣,更是一个临时避难所。你若想通过写作过上想要的生活,趁早写作也让你积累一定的经验,它甚至成为你圆梦的秘密武器。
学术论文的写作尤其如此,因为你不可能等到自己做学问的功夫到家了,才开始写作,那无疑比大多数人慢半拍。你只有边读书思考边写作,才能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只有经历了多年不间断地写作之后,你的学问水平才大涨,重要的是你的写作训练比别人早,做学问就更得心应手。
4、写作是为了发表
不管是学术论文,文学创作还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都应该发表出来。严耕望先生建议,你不能只为自己而写,写完了还得让别人看到你的作品,否则就不要写。
这个建议虽不近人情,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写作是私事,发不发表自己说了算,但不敢公开写作,你就主动放弃一次进步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自认为文笔再好,写出来的文章水平再高也只是你的臆想而已,没有经过别人的批评和考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
当你系统地收集资料,经过思考后写出来的文章是否有价值,还得公开发表之后才能得到反馈——这是你最重要的进步机会。
虽然有不少作家拒绝出版自己的作品,比如卡夫卡就立过遗属不出版作品,他死后才由朋友布罗德违背了遗属意愿出版了;而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也痛恨出版自己的书,但是这些都是个例。
对于我们普通写作者而言,文章只有发表之后才知道读者的反馈如何,才能找到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治史三书》里,严耕望先生说有人常夸某人学问极好,也有见解,可惜不写作。如果一个人不写作,那么他的学问就只停留在口头的看法阶段,无法成为真正的学问。
只有把见解写出来并发表,受过了各方严格的考验之后才算得上真学问,也是做学问的完成阶段,否则就算不上有价值的学问。
5、结束语
如果你是一个立志做历史科学问的学生,读这本《治史三书》之后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读懂了它就知道如何打下基本功。
接下来你就可以阅读理查德·马里厄斯的《历史写作简明指南》练习写作,阅读王明珂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锻炼历史思维,最后把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作为今后写论文的规范。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这本书教你如何写作,它不像常规的写作教材一样干瘪和充满说教味,它讲的不是技巧,而是指导写作的大原则,这反而给写作者更大的启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