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2024年10月20日
0 收藏 0 点赞 934 浏览 2293 个字

豆瓣评分仅6.8,却不是一本烂书

豆瓣评分仅6.8,却不是一本烂书

 

如果不是主题阅读,我就不会读李源的这本《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因为单看书名和腰封,尤其是正背面写得肉麻的腰封,怎么看都像一本烂书。

可是当我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作者的读书方法结合起来读之后,发现不过这本豆瓣评分仅6.8分的书,还是一本好书。我在豆瓣上看了几条一两星的评论,不是抠细节,就是宣泄情绪。

我认为读完一本书,能从书中找出30%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够了,就算剩下的70%内容都是垃圾,又怎样呢?读书,有时只需观其大略,就像站在高处点兵,你只需挑选武艺高强,敢于拼命的士兵即可,不用去管这些士兵谁说话粗鲁,谁有口臭,谁脸上有伤疤。

李源在这本书里提到的读书法算不上系统,却是我读过的方法类书籍中容易用起来的,且被忽略的好书之一,我就从书中截取三个亮点简单说一说。

一、关于如何选书

李源在书中引用了《道德经》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是市面上大部分书相当于「万物」,只有少数书属于三、二、一。而属于「道」范围的书就凤毛麟角了,它是知识的生产规律,也是提纲挈领的开山之作或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我同意这个说法,这个「道」范围内的书我称之为源头书。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你读过的书,可能都白读了》,说的也是多读源头书,尽量少读或不读二三手知识的书,浪费时间不说,自己还有可能被带偏了。

豆瓣评分仅6.8,却不是一本烂书

前几年我的想法更偏激,在写《我是如何选书的》时就告诫自己除非主题阅读,不读还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这倒不是我讨厌谁,而是还活着的作者写出来的书不太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也称不上某学科的源头之书,尤其社会科学领域的作者,顶多只是重复前人的话罢了。

因此我在准备买一本书或读一本书时,就警惕地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书,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接着去找这本书理论来源的另一本,一直追根溯源到这门学科的源头著作,再找这本源头书来读。

如此一来,你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读到了为数不多的经典作品,自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

二、多花时间了解作者

在这本《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前半部分,作者说到让读书效率提升30倍的方法是花30%的时间去查找作者信息。听起来有些夸张,也给人一种功利性读书的印象,可多花时间去了解作者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因为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的做法也是如此,它确实有助于理解一本书。

在拿起一本书阅读之前,我一般花一个小时去了解作者,有时候还不止。因为想从多个方面去查找作者信息费时费力,还要写一张读书卡片,也就是我在《读书卡片的五种写法》系列里说到的作者卡。

而了解一个作者,不只是看百科词条或者作者简介,还要用一张B6大小的卡片写清楚作者的基本信息。比如作者的个人背景,他有哪些师承关系,他的学术共同体圈子有哪些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反对谁或赞成谁。

他的核心论点有哪些,有哪些代表作,著作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在读的这本书在他所有著作中地位如何等,都是要了解的。这也是这本《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中提到的「五位一体法」。一旦把这些问题理清了,这本书读下去就没什么难度了。

其实书是人写出来的,为什么写、怎么写都带有作者明显的目的,只有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才容易读懂一本书,可见作者比书本重要得多。当我们想读书时,不要盲目地去找单本书,而是选择一位好作者,以他为圆心找出更多的好书,哪怕是对手的书也值得阅读。

李源在书里以《反脆弱》为例,用「五位一体法」来全方位地了解塔勒布,如下图:

豆瓣评分仅6.8,却不是一本烂书

三、理解人文社科的两把钥匙

乔治·莱考夫在《别想那只大象》一书中提出的严父式家庭模型和抚养式家庭模型,李源则理解为浅显易懂的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前者鼓励个人奋斗,只相信自己;后者则强调集体力量,和谐高于一切。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文社科类书籍都是从这两种思维模型延伸出来的,理解了这一点,就掌握了两把打开人文社科大门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先想一想它所属的领域,再确定它是哪一种思维模型。

比如我们熟悉的《穷查理宝典》,即使只看封面介绍也知道它属于投资理财类,而这个领域的书基本上都有严父思维的影子。因此在阅读时即使有不太好懂的地方,我们用严父思维去理解,也往往柳暗花明。

不仅书本,这两种思维还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有人有明显的严父思维,有人偏向于慈母思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或做一项决策时,往往受到身上某一种思维模型的影响,产生的结果也相差十万八千里,很难说孰优孰劣。

只能说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若追问下去,它和我们读过的书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比如人类学、社会学的学生就有慈母思维。他们懂得悲天悯人,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取舍时往往牺牲小我,更注重集体的利益。而经济学、法学的学生则有典型的严父思维。他们强调个人努力,有狼性,容易取得不错的世俗成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前者往往持包容和认同的态度,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而后者喜欢用利己的标准去评判,甚至据理力争。不过每一种思维模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可能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比如他在家人面前有慈母思维,在同事面前有严父思维,只是有所侧重罢了。

读书,也会加重这种倾向。所以在读书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偏向于哪种思维模型,读与之相关的书更好理解,反之则读不进去。总之,这本《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除了讲到以上三个与读书相关的观点之外,还有列举了一份有引导思考意义的书单。

这份书单从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开创者、分歧者和综合者的代表作找到有价值的书,这些都是作者极简精读法的组成部分。你若没空读这本书,只要记住多读源头书,多花时间查询作者信息,以及了解自己侧重于哪种思维模型,就能提升阅读效率。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推荐阅读
2024-11-19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特别喜欢各种干货,比如读书笔记干货,PPT美化干货,…

892
2024-11-14

  我写过两篇关于写作的书单文章:《读完这4本,其他关于写作的书就不必读了》和《读了这3本…

640
2024-10-29

  在你印象里,是不是有人提到李笑来这个名字,就闻到一股迎面扑来的「鸡汤」味? 他的这本…

78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