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 2024年10月18日
0 收藏 0 点赞 1,163 浏览 2219 个字

为什么说读不通《左传》,就不容易读懂《论语》?

为什么说读不通《左传》,就不容易读懂《论语》?

 

前两年我在读《传习录》时,虽然一边读原文一边对照白话文,字也都认识了,但是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吃力。因为王阳明和学生们都是围绕着四书五经展开讨论的,而我只熟悉《论语》,读起来不得不放慢速度。

因此,在没有熟悉四书五经,尤其《论语》之前,上来就攻读《传习录》是读不懂的。

其实走点弯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浪费一点时间而已,读不懂才是致命的,毕竟我们不可能凭空去揣摩圣人的意思。不过你想要读懂《论语》也非易事。虽然《论语》在古代只是一本儿童入门读物,一般三四岁读完了《三字经》,到五六岁就该读《论语》了。

但是现代的成年人要读懂《论语》还是很难的,不是说你背诵一两句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算读懂

比如在《论语·阳货篇》里有这样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现在有大男子主义的人喜欢用这句话打趣和嘲笑身边的女子,就过于断章取义了。

在《论语》译注类书籍里,也在赏析部分说孔子轻视妇女,给儒家思想扣上了「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男权主义的帽子。其实这句话中的「女子」并非泛指女性,而是君主身边受到宠信的人;「小人」不是道德败坏的卑鄙小人,而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

这句话还有后半部分,即「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思是要跟这两类人保持一定距离,走得太近了容易失礼而坏了规矩;过于疏远的话,他们又容易记恨在心。

如果你读通了《左传》,就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错误,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理解《论语》中每句话中的某个词特指什么。因为在《左传》里类似的词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比如君子和小人,出现次数过多且都是同一个意思,读多了都让你厌烦。

试想一下,读通了《左传》,你在读《论语》时还这么费劲吗?我们翻完整部《左传》,满纸都是君子、小人的字眼。

比如《襄公二十八年》的「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意思是君子深谋远虑,小人则目光短浅。还有《襄公三十一年》的「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说的是君子应当追求远大的目标,不像小人那样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

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像《僖公二十六年》的「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襄公九年》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还有《成公十三年》的「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不一而足。

其中的「小人」还是原始的本意,指的是农夫、野人之类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即使到了孔子时代,它也还是身份上的定义,与道德品质无关。读懂了这一点,不仅不会闹出笑话,还更容易读懂《论语》。

再举个例子,还是《论语·阳货篇》。其中有这么一句:「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便是「礼坏乐崩」(现在习惯说礼崩乐坏)一词的由来。

可是我们在读《论语》时,只知道礼是周礼,却不知道孔子一心想恢复的周礼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变坏的,因为《论语》并没有提到多少。而《左传》也没必要给周礼下定义,毕竟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再加上后来的《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倘若追究起来就太过繁文缛节了。

而《左传》只是给它一个评价:「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尽管如此,在《左传》中直接讨论礼节的地方还是有462次之多。

这些「礼」有的是周礼,有的是在周礼基础上改革的礼,并通过各种合乎礼仪和违背礼仪的事件进行讨论,也揭示了礼——即《论语》中谈到的「礼坏乐崩」有哪些根源,孔子为何没必要在《论语》中提及。

因为在孔子看来,或者在编撰《论语》的孔门弟子看来,这部分史实不必详说,因为它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常识。即使对于后人而言,同时成书或较晚一些的《左传》也讲得一清二楚。

倘若我们忽略了《左传》而直接读《论语》,就只是理解了表面意思,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自然容易一头雾水。

插个题外话。孔子编撰《春秋》时,对鲁隐公元年之前的历史了解不够,且认为文献不足,恐怕记载失实,就从隐公元年写起。

其实在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里有这么一个设问:「《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说的是孔子这一辈人及祖辈能了解的历史上限是隐公元年。言外之意是:解释《春秋》的《左传》是可信的,《论语》引用的历史典故没有再解释的必要。

如果我们想了解周礼是如何被破坏的,就可以从《周郑交质》中看出端倪。这篇入选《古文观止》的文章(第二篇)即是出自《左传·隐公三年》的两段文字,说的是郑国的第二代国君郑武公,第三代国君郑庄公均为平王卿士,即周朝的执政官。

但是郑国的这对父子却时常打着天子的旗号,为郑国谋取各种利益。周平王实在看不下去,就想换掉执政官,改为西虢公。

可是由于郑庄公权力太大,根本换不了,当庄公追问是不是想换卿士时,平王都不敢承认:「郑伯怨王,王曰:无之。」这对于平王来说是奇耻大辱。

不仅如此,郑庄公为了表示彼此的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诚意,把各自的儿子送到对方身边当人质,即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这相当于硬生生地把周天子降格到诸侯国的地位了,可见周礼确实崩了。

因此,当你熟读了《左传》,就知道《论语》中说的礼崩乐坏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孔子为什么穷尽一生想恢复周礼了。这些在《论语》中不可能具体而微呈现的,只有读通了《左传》才容易读懂《论语》。

当代思想隐士熊逸对《左传》的评价更高,他是这样说的:

《左传》在传统典籍中高屋建瓴,两千多年历史中的许多沿革,争议、改变,从风俗到立法,从秦朝郡县制到明代大礼议,甚至从中国的夷狄论、文学观和日本的武士道,都可以一路追溯到《左传》的世界。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推荐阅读
2025-02-24

  无论在线下读书会,还是平日里和书友的交流,我发现大家经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刚读完一…

1,103
2025-01-16

  曾有书友问我:「小学生读哪个版本的《诗经》好?」我问她为什么给选《诗经》?她说《诗经…

330
2024-12-20

  我写过一份如何通过主题阅读成为专家的实践版文稿,详细介绍一个普通人怎样用6-12个月达到…

37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